当前位置:主页 > 股票知识 > 正文

【热点】中国经济正在全面发力

12-23 股票知识

  《中国经济:全面发力的背后》

  2025 年,中国经济有望迎来全面发力的新局面。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真相:历经八年的砥砺前行,中国已然实现了涅槃重生,与八年前相比,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。正因如此,中国时隔十四年再度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这可视为中国解除束缚、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信号。

  那么,为何会有如此判断呢?首先,我们需回顾中美关系的变化。有人认为是 2011 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,将打压重心移至东亚地区;也有人觉得是 2013 年“一带一路”策略的提出,导致中美战略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;还有人指出 2015 年美国试图对中国发动金融收割是中美关系恶化的重要导火索。然而,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实则是在 2016 年。

  这一年的夏天,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在南海逼近,中国海军被迫押上全部底蕴,三大舰队严阵以待,预备役也收到通知。毫不夸张地说,这堪称 21 世纪截止彼时中美出现的最大危机,稍有不慎两国便有全面开战的风险。自那时起,中国实际上已转入战备模式。一个显著的证明是,2016 年中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 131 万亿,其中中央 69 万亿、地方 62 万亿;而到了 2023 年,这一数字飙升至 371 万亿,其中中央 116 万亿、地方 255 万亿,历年增速均在 10%以上,2021 年甚至达到惊人的 14%,远超中国 GDP 的增速。这表明过去六年,国家大幅提升国有资产占比,目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。因为在关键时刻,决定国家实力上限的重要指标有三个:能源保障能力、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物资调配能力,这些关键领域必须由国家直接掌控。

  自 2016 年起,人们感觉赚钱愈发困难,核心原因便是国际局势的恶化,中国不得不更换增长引擎。在此期间,国家集中资源做了诸多重要之事。其一,进行能源转型。数据显示,2023 年中国的光伏和风力发电量已超过居民用电量,意味着仅依靠光伏和风力发电,就能维持国人基本生活。中国一个国家的清洁能源发电量甚至超过了整个印度,这意味着我们在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,即便美国封锁所有能源航线,全球能源国停止向我们供应资源,我们也能有一定的自保能力。

  其二,推动全领域的产业升级,使中国工业能力发生质变。在 2016 年以前,中国工业能力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领域,诸多关键领域存在被“卡脖子”的现象,如汽车制造、大飞机制造、半导体领域等。但近年来,中国技术创新呈现井喷之势,曾经被“卡脖子”的领域纷纷出现关键性质变。汽车制造、轮船制造等领域已位居世界第一,大飞机制造达到全球领先水平,就连一直被制约的芯片领域,也实现了军用和民用的自给自足。更重要的是,工业升级不仅体现在民用领域,一旦工业技术取得突破,中国的军备能力也将迈上新台阶。这就是为何近几年我们频繁看到诸如 055 国产航母、东风快递、无人机、电子轨道炮等装备入列服役,这正是中国工业能力质变的最佳体现。

  此外,国内基建也进行了全面翻新,高铁、高速里程大幅增加,国内公路、机场全面铺设。回想一下,身边这几年是不是道路越修越多?这是因为物资配送能力是战争能力的基石,即便工业生产能力再强,若无法将物资运抵前线也是徒劳。2019 年春运期间,西方国家曾做过统计,发现中国累计运送旅客达 30 亿人次。这表明在和平时期能运送旅客,战争时期自然也能运送军人和物资。

  过去几年,美国一直试图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,但又不甘心看着中国崛起,于是在 2022 年开启加息周期。由于金融霸权掌握在美国手中,中国的政策端极为谨慎,既不敢跟随加息以免经济进一步下行,又不敢大幅降息以防中美利差变大导致资产加速外流。所以,2022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期间,政策面临两难困境,难以给出有效的刺激方案。实际上,经济学界早就分析应尽早开启经济刺激,因为应对经济下行,采取宽松的货币和金融政策最为有效。然而,经济学家们只懂经济,未能考虑到决策层对未来国际局势的整体预判。直白地说,过去两年左右时间,决策层对国际局势的判断相当严峻,事实上民间也察觉到了类似百年前的场景。因此,在出台政策时,中国希望保留余地,不想一次性用尽所有“弹药”。

  但在 2024 年 9 月,局势出现转变。美国扛不住压力主动降息,这表明我们可能高估了美国的实力,在这场金融较量中,率先扛不住的并非中国而是美国。察觉到这一点后,中国迅速采取了两项重要举措。一是向太平洋发射东风快递,警告敌人,为中国的经济复苏开辟道路;二是紧急调整政策,密集出台多项刺激政策。常关注新闻的人就会发现,从 9 月到 12 月,短短三个月时间,国内刺激政策大规模出台,数量之多、力度之大实属历史罕见。此次时隔十四年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是国家政策大转向的重要标志,之前的十万亿化债也表明了决策层的态度,即必须甩掉包袱,让中国经济轻装上阵。

 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转变,个人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。其一,经过八年的积累,我们对自身实力有了足够的自信,认为已足以应对复杂局势,无需再时刻保持高度紧张全力备战。其二,我们对对手的实力进行了重新评估,意识到此前可能高估了他们的实力,从而相应地调整了自身政策。但具体是哪种原因,目前尚无法确定。不过,可以肯定的是,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,距离苦尽甘来的时刻或许真的不远了。

  在未来的发展中,中国经济将继续聚焦消费和投资这“双引擎”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将扩大内需放在明年重点任务的首位,且将“扩大国内需求”拓展为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。这一排序与措辞的变化,是根据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矛盾的变化而提出的。

  消费方面,将以提升消费能力为重点,通过增加就业机会、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。同时,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、优化消费环境,进一步激发消费意愿,针对首发经济、冰雪经济和银发经济等发力,形成完整的链条,释放新型消费的潜能。

  投资领域,我国仍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。要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对于整个投资的牵引和撬动作用,带动社会资本的投资,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,增强全社会的创新动力,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扩大制度型的开放,增强外资的吸引力。

  此外,中国还将继续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这一战略旨在促进各国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、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。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、道路联通、经贸畅通、货币流通、民心相通,加强务实合作,推动双多边合作迈上历史新高度。

  总之,中国经济正处在不断回升向好的过程中,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,但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。随着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推进,中国经济有望在 2025 年实现更积极、更有力的发展,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。同时,中国也将继续秉持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,与各国携手共同发展,打造政治互信、经济融合、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、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。
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主页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gupiao99.cn/gupiaozhishi/2483.html


博客主人今何在
股海无涯 回头是岸 有过迷惘 有过无助 但从未退缩 为方便股友 特此整理
不必谢谢 关注就好
  • 文章总数
  • 327464访问次数
  • 建站天数
  • 标签

    友情链接